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我該做什麼選擇?

◎士瑋老師

「老師,我不知道我想要什麼? 
你覺得我應該要……,還是要……嗎?」
這是學生經常問我的問題
特別是在接近畢業的季節
  
對方向感覺到茫然、不知道「我」該做什麼「選擇」?
其實是很自然的事。
不過如果不知道怎麼面對這份茫然
久了,可能會在心裡面累積不少空虛、無力和恐懼感。

他們每天醒來,感覺不到動力或目標,
卻不斷告訴自己要前進,
可事實上,也不知道自己要前進去哪裡?

如果這時候,
心裡的聲音又不允許自己
停頓、探索或沒有累積 (下意識會和同儕做比較)
生命便形成了矛盾和堵塞
彷彿在空白中無盡等待著
  
「我」該做什麼「選擇」?
這個問題其實問錯了
因為重要的其實不是「選擇」,而是「我」

我是誰? 我想要什麼?
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我的決定是什麼?

這件事本質上只能由內而外去「表達」
而無法透過由外而內去「知道」

問人 (問老師、問父母、算命、看書……)
或是去嘗試、去體驗,
這些都是充其量都只是外在的刺激或提示
根據提示所做的決定,通常不持久,也不踏實
或無法帶來真正的喜悅和滿足

只有當我們和自我的意識連結 (類似靈魂回竅)
才可能回答自己
  
所以,第一步就從停止外求開始吧
請原諒老師沒辦法給你答案
老師只能和你們一起探索
  
  
#做選擇

  
  




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做?

◎ 士瑋

每次考完試
面對滿意結果的學生,老師只需要說聲恭喜
然後和他們一起享受成就感就行了!

但面對失望和挫折的學生,老師和父母該怎麼幫忙?
特別是有些學生,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折和痛苦
已經站在瀕臨放棄的邊緣

我觀察過許多心裡想要努力、想要進步的學生
(但可能外在行為卻是表現得不在乎或手機上癮)
每次考不好會出現強烈的內在情緒反應

「我好爛」、「我真廢」、「我又失敗了」、
「我又沒做好」、「我不行」、「我沒能力」、
「我完蛋了」、⋯⋯

強烈指責的語言,消耗了行動的能量,
讓人變得只想逃避現實,抗拒接觸學習

這時候最容易的選擇就是:放鬆一下
讓時間和小小的快樂去沖淡這份困窘、難堪
客觀的結果就是什麼也沒做
下次考試,再換來更深的失望和挫折
陷入一種無止境循環,難以前進
有時還會感覺到一絲絲對自己的絕望

-----------------------------------------------

我最常用來幫助學生做初步評估的方法是


寫下以下四個分數 :


1. 期待分數

如果達到,自己會真的打從心底覺很開心,
不必管能不能達到,只問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2. 預期分數

在考試之前,根據自己的努力程度,對結果做評估和預測

3. 實際分數

真實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朋友

4. 應得分數

訂正後,看看自己有沒有該寫對的卻沒對


最後還要問

「如果重來一次,你會怎麼準備?」


--------------------------------------------

當學生這麼做
我觀察到他們漸漸意識到自己的現況和目標

也慢慢開始思考怎麼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這是一個自己作主的過程


p.s. 
這個方法如果是老師和父母在一旁協助
要特別注意,在過程中不要有絲毫的評斷
就只是是客觀地陪著孩子面對真實的現況和渴望的目標


#成功只能帶來榮耀,失敗卻能帶來真正的勇氣和力量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學習技巧:刻意忘記

努力記憶


在訂正理科考卷的時候
如果看到一題沒解過的新題目解錯
學生往往會忙著仔細重算、圈關鍵字、抄筆記
甚至還會特地做訂正本
深怕萬一沒有牢牢抓住某些想法和技巧
到時候如果再考一次,忘記就會解不出來
那豈不是白白訂正了這題?


所以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總是
很努力地寫考卷、寫題目
很努力地訂正
很努力地記憶
甚至很努力地把為什麼也給背起來


這樣做,有很多人小考和段考都考得不錯
但遇到高三的模擬考和大考,就覺得深感挫折
因為那些大都是沒有看過的題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努力記憶」的作法,有個致命的缺點:
它會讓人在解題的時候,變得會越來越「依賴」
依賴某些記憶的碎片和套路
每次解題的時候
都希望題目可以用到自己「精心準備」的「知識」去解
這往往會讓學生看不清整個問題到底在說什麼?
或是到底想要問什麼?
因為我們的腦袋裡早就有了定見



刻意忘記


我要介紹和「努力記憶」相反的作法是:「刻意忘記」
這是我高中時期為自己發明的一個方法


也就是在每次訂正問題的最後
都會問自己:「如果過了三個月,我什麼都忘記了,我還想得到? 還解得出來嗎?」

當這樣問自己的時候
心裡會自動地把記憶和套路拋開
很清楚地看見問題的本質和核心
也會去關注「起手」到底是什麼?
究竟是因為什麼,所以我才會想到要這樣做?

真正理解了這個問題
其實才有真正有了理解上的提升
也會感覺自己越來越聰明
自然也降低了記憶的負擔
  
  
  
所以我認為
在解題的練習上面
應該要多多練習「忘記」,這個人類高貴的本能
最重要的是,
它能讓我們從「依賴」,轉而成為一個相信自己會「思考」的人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想不想與能不能

文/士瑋

這是回覆一個想要二考(已經重考過一次)學生的信,他在猶豫著要不要休學重考念心理相關科系,還是繼續念電機下去,因為他喜歡和人接觸。

他的狀況是基本上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害怕失敗。

-------------------------------------------------------------------------------------------------------

嗨,_____________

抱歉,最近稍多事,耽擱了一下,回信一直沒寫完。

你的處境的確是很不容易,重考本身就是個冒險,它需要付出滿大的機會成本,也需要承擔一些風險,何況你是想要二考,我可以想像你感受到的壓力。
  

想不想 vs. 能不能


你可以花10秒鐘想一下,你通常選擇會把「想不想」還是「能不能」放在前面?你的生命基調是用「想不想」還是「能不能」決定?
  
如果一個人把「能不能」放在「想不想」的前面,可預見的結果就是:他會看起來很安全。可是同時,他也會被所有的風險給阻擋,去不了太遠的地方
因為「我想要的」,往往都在「我能」的範圍之外。一般人稱它為「舒適圈」
  
「不能」,所以「不想」,結果就很少鍛鍊從「不能」到「能」,於是就更「不能」,然後再說服自己其實「不想」,就更少鍛鍊、更不能、更不想......,這是一個限縮的循環。會讓我們感覺更加恐懼和無力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為了「想」,但是認知到現在的「不能」,而開始學習從「不能」到「能」的方法和能力,這是一個擴大能量的循環。會賦予我們創造的能力和自由的感受。
    
  

第一問題


如果「不想」,那根本不需要考慮「能不能」的問題;但覺得自己「不能」,則無法反過來說「我不想」,那是一種不誠實,刻意壓抑了自己的動機和渴望。
  
所以「想不想」是第一問題,「能不能」才是第二。
  
  
如果你知道你考得上,你選擇考嗎?如果會,表示害怕的是失敗,而不是不想,第二問題便是如何增加成功的機率,直到,你能知道「我考得上」,而不是欺騙自己說「我不想」
  
先承認「我想」,再來思考「能不能」,因為「想不想是第一問題,能不能才是第二」。
  
 
 

能不能


當然沒有人會天真到覺得:「一個人只要夠想就一定能」。也許某些激勵大師的課會出現「不能,是因為你還不夠想」,但那樣的無所不能嗎啡,雖然可以讓人熱血沸騰,通常持續不了太久,因為那並不真實。踩在不真實的軟泥上,無法給人真正的支持。
  
「能不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會卡在這裡,走不出去。
他們在內心的深處偷偷預設了一條隱藏信念:「成不成功是由某種不可抗力的因素所決定,是靠機率和運氣。」
  
為什麼?因為我努力過卻失敗了,所以代表努力並不能保證成果,證明:成功不能操之在我。這是一個過於簡化的邏輯,但很多人的確這麼相信著。
  
「能不能」的核心,真正要思考的是
1. 我如何幫助自己能?
2. 我怎麼評估?我怎麼知道我能?是否真的不可能?
  

相信 vs. 知道


我常跟學生說:靠實力考好的人,在考試前,就可以知道自己會考好,而不需要等到考完。
  
你問我:你怎麼知道一定會考好?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我指考英文選擇題只扣了3分 (有倒扣),但我當時不是「相信」我會考好,而是「知道」。我怎麼知道?「知道」是建立在客觀的評估上。我評估,如果我考卷上每個字都看得懂,我文章基本上就看得懂,問題基本上就會答對,而我寫了十多年的考古題,發現我三年背的超過7000字可以讓我在考卷上幾乎沒有生字,所以,我沒有「相信」我會考好,我是「知道」我會考好。這很誠實。
  
所以能不能的關鍵在於,「我們有多了解這件事的原理(Principle),並且熟練它」。到時候你也才能夠評估你是否要放棄。
  
「成不成功是由某種不可抗力的因素所決定,是靠機率和運氣」、「因為我努力過卻失敗了,所以代表努力並不能保證成果,證明:成功不能操之在我」,抱持著這兩個信念的人,通常選擇相信大部分的事,都像骰骰子一樣,沒有原理。一來,是不好奇事物的本質或不知道怎麼找原理;二來,找原理的人,會需要把失敗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我還沒有找到原理和方法」;但大部分的人會將負責視為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而寧願相信沒有原理。而最多的人,是因為失敗太多次了,心痛到怕了,只能選擇放棄。
  
「找原理」需要一些勇氣,而「找原理」,就是我們理工科在學校的訓練,所以讀書真的有用。
  
  

冒險 vs. 危險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事情背後都有個簡單的原理(沒有原理的事,通常我會選擇接納和欣賞),也不是說知道原理,就不會有風險。風險是一定有,只是成功機率會大很多,但還是需要冒險。冒險和賭博不同,冒險是一種承擔,賭博是盲目、隨機的嘗試。
  
如同我喜歡登山一樣。登山危險嗎?我的嚮導說,如果你不專心走的話,登山很危險;不過如果你小心走,登山很安全。所以,我們可以小心地走,來讓自己安全,並且享受旅程;如同我們小心和認真地評估,一步一步實踐我們的想要
  
  

為愛創造


最後,要不要冒險是一種主動選擇,它取決於,你想要的事情,對你而言有多重要?你多愛它?愛到你想要創造它的存在,並且願意承擔所有可能的結果,站在結果上,繼續創造。愛才是我們真正的動機;創造才是我們真正在做的事。
  
--------------------------------------------------------------------------------  
  
推薦:
關於冒險:《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反脆弱》
關於創造:《最小阻力之路》
  
Best wishes,
  
士瑋
  
  
#想與能 #第一問題 原理 #冒險 #選擇 # #創造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教學生快速寫作文》

文/士瑋

目標:有思想、有感受、有對比、讓人聽懂、清楚的結構


起手兩件事情

1. 想一個你和別人不一樣的洞見:起承

    轉,是整篇文章的靈魂。一開始就要想設計好「轉」要寫什麼?
    起和承都是為了鋪陳「轉」的出現

    起和承可以寫一些大家都會寫的東西,或是普遍大家心裡想的東西
    到轉的時候,再搬出「However」,說出你和別人不一樣的洞見



2. 想10個關鍵字

    感受、想法、期待、渴望、意義(價值、目的)、問題答案
    正反都要想

    層次:問自己,可不可以想得更深一點?有沒有更本質的?



最後一段


    合,就是把整篇用一段講一遍
    合,就是一篇小文章,只看你的合,就要能看見你整篇文章的正和反


練習方法


1. 找20個題目

    只練習5min「想關鍵字」和「想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洞見」
    但不要把文章寫完

2. 蒐集自己喜歡的字彙庫、句型、佳句

    找自己喜歡的作者的書或文章,練習拆解句子和文章

3. 看不同的人,寫同一個題目   

    能分辨好作文和爛作文,才寫得出好作文
    推薦參考書:《高中作文語文能力寫作高分要訣》(行文四律),林誠,華逵出版





     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父母的期待

好久以前的事了.....

還記得有次高二放學後,一如往常,有些熱情的同學會過來打招呼說再見,
有幾個同學會留下來問問題。我注意到有個學生流連在我身旁,
書包都收好了,手上卻沒拿著講義,我猜想他應該不是要問問題。

 於是我先等所有同學都問完問題,
才轉過身來問他:「怎麼啦?你有事想跟我說或分享嗎?」 
他帶著有些焦慮的表情,猶豫地一字一字說:
「昨天拿成績單給爸媽看,我不知道回去怎麼面對他們。」 
原來是這幾天段考成績剛公布。

我意識到我需要跟這學生好好談談,稍微估量一下時間,還夠。 
於是我坐了下來,停頓一下,做了一次深呼吸,
把能量收回到我自己身上, 稍微準備好自己,
我看著他的眼,緩緩地問他: 「怎麼了,你考得很不好嗎?」 
「嗯,國文和英文考得不太好。」 
「那也還好阿,其他考得不錯呀。」 
「嗯」 「你會擔心嗎?」 
「我擔心國文、英文會念不起來,你上次教背單字方法我有試, 
    還滿有用的,不過段考還是沒有考好。」 
「恩恩,沒關係,那你下次可以帶考卷來, 我們可以一起研究,
    到底是哪裡卡住?這樣好嗎?」
「(點頭)」他的眉頭稍微鬆了一些,肩膀也比較沉一點。 

(沉默) 

「你爸媽很在意成績?」我又問。 
「嗯,他們覺得我考不好。」 
「你都考上XX高中了,他們還覺得你考不好?」 
「因為我有一個姊姊和一個哥哥,姊姊讀台大的,哥哥讀政大。」 
「哦,OK,那我了解。所以他們對你有期待?」 
「嗯」 
「不過為了這些期待,我猜反而讓你更難專心唸書吧?」 
「(點頭)」 
「因為你耗了很大的能量在想著要怎麼滿足別人的期待,是吧?」 
「(不說話,點頭)」他頭低低的,眼眶有些泛紅。 
「嗯,這的確有點困難,讓我想一想。」 

(我深呼吸一口氣,思索著,我想探索他內在的感受。) 
我們大約沉默了一分鐘。 

「你會害怕爸媽生氣嗎?」 「(困惑的表情)」 
「例如:他們可能會很兇地罵你、或打你,讓你感覺到害怕?」 
「這倒不會。」 
「所以你不是害怕爸媽生氣?」 
「嗯(點頭)」

我先確認完最表層的感受:生氣和害怕。 
我試著尋找他更內心的恐懼。 

我問他:「那....你能允許爸媽可以失望嗎?」 
「(困惑的表情)」 
「你是不是在想,我怎麼可以"允許"爸媽呢? 
    你心裡是不是覺得爸媽比較高,你比較低, 
    低的人怎麼能允許高的人?」 
「嗯,對。那你可以再問我一次嗎?」 
「好,我的意思是說, 現在假設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
    你能允許爸媽失望嗎? 
    因為失望是他們的事,不是你能決定的。
    你可以嗎? 你可以允許他們嗎?」 
「嗯,我可以。」他停頓了幾秒,才緩緩地說出。
 我知道他在跟自己的內在確認。感覺身體又更鬆了一點。 
「OK。」 

安頓好外在的部分,讓他能充分地準備好自己, 
我們準備再往更深的地方走 ── 自我。 

「那第三個問題是,你能允許自己讓別人失望嗎?」 
「這個會比較難一點。」我補充說。 

我們又陷入沉默。 但我看見他的眼淚,無法控制地不斷流淌, 
我能感受到他很深很深的難過。 
我讓他允許自己盡情地流淚,去感受他自己的難過。 
我感覺我只是一個陪伴者,在這個神聖的時刻, 
一起看見和感受難過。 

我想帶他一起練習允許,這會讓他收回自己的力量。 

「你能允許自己,即使努力了, 還是不一定能滿足別人的期待嗎?
     我剛才第二個問題說: 你能允許別人對你失望嗎?你說可以。
     那你能允許自己讓別人失望嗎?
     如果我努力,剛好滿足了別人的期待,那很好;
     但如果不行,我能跟自己說: OK,我承認我的確讓人失望了。
     我承認,我既不抗拒、也不排斥、也不逃避,
     我允許對方可以失望,我也允許我可以讓對方失望。」

他默默地流淚,點頭。
過了幾分鐘。慢慢地他眼淚收乾了,
我知道他心裡好多了, 因為他的眼神又恢復了力量。

我想讓他帶著這股力量,再探索地更深一點,
於是我又問:「我最後一個問題是,你能允許自己孤獨嗎?」
「?」
「因為當你允許對方可以失望,那你可能就暫時得不到別人的愛、認可和重視了,
   這時候就只剩下你和你自己了,那樣子的狀態是孤獨的。」
「(點頭)」他知道懂我的意思。
「如果我們可以承受那樣的孤獨,那我們就是自由的。
    這時候,你還願意愛自己嗎? 你還願意,不論有沒有滿足別人的期待,
    都願意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認真地思索著。

「當你能收回眼光到自己的中心,靈魂能堅定地站立著, 當你能堅定地站立,
    你就有勇氣看著爸媽。」
「難怪,昨天爸媽在說我的時候,我都不敢抬頭。」
「阿,沒錯,我就是那個意思。」我本來以為會很難理解。

「當你能穿過那些,能穩穩地站著, 下次當父母告訴你要滿足他們的期待時,
    這時候你就能專注地看著他們,允許他們, 也許你會從他們的眼神裡,
    看見他們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恐懼。」

「謝謝老師!」

最後一段話,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理解我想要傳達的,不過不重要了。
因為我感受到他又充滿能量,我想他能帶著這股能量回去面對他的父母和其他的難題,
已經很不簡單了。

「我也謝謝你,謝謝你跟我分享。」我回答他。

每每學生跟我分享這麼內心的事,我總是覺得很感恩,
或者更精確地說,是一種神聖。
心裡也雙手合十,感謝天。

我對他小小地點頭敬禮,跟他道別。

 --------------------------------------------------------------------------

常常,父母知道自己很努力地在學習怎麼愛孩子,
但卻不知道,其實每個孩子也都很努力地在學習著 ── 怎麼愛他們的父母?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愛自己的練習

你感受到缺愛的痛苦,那痛,痛得令你極其難受、痛得讓你流淚。
你努力了很多,想讓自己變得不那麼依賴,
想說,如果沒有了需要,就不會那麼難受吧?
但努力最終只換來暫時的舒緩,痛苦依舊在。

你問我,這是不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你問我,到底什麼是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