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想不想與能不能

文/士瑋

這是回覆一個想要二考(已經重考過一次)學生的信,他在猶豫著要不要休學重考念心理相關科系,還是繼續念電機下去,因為他喜歡和人接觸。

他的狀況是基本上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害怕失敗。

-------------------------------------------------------------------------------------------------------

嗨,_____________

抱歉,最近稍多事,耽擱了一下,回信一直沒寫完。

你的處境的確是很不容易,重考本身就是個冒險,它需要付出滿大的機會成本,也需要承擔一些風險,何況你是想要二考,我可以想像你感受到的壓力。
  

想不想 vs. 能不能


你可以花10秒鐘想一下,你通常選擇會把「想不想」還是「能不能」放在前面?你的生命基調是用「想不想」還是「能不能」決定?
  
如果一個人把「能不能」放在「想不想」的前面,可預見的結果就是:他會看起來很安全。可是同時,他也會被所有的風險給阻擋,去不了太遠的地方
因為「我想要的」,往往都在「我能」的範圍之外。一般人稱它為「舒適圈」
  
「不能」,所以「不想」,結果就很少鍛鍊從「不能」到「能」,於是就更「不能」,然後再說服自己其實「不想」,就更少鍛鍊、更不能、更不想......,這是一個限縮的循環。會讓我們感覺更加恐懼和無力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為了「想」,但是認知到現在的「不能」,而開始學習從「不能」到「能」的方法和能力,這是一個擴大能量的循環。會賦予我們創造的能力和自由的感受。
    
  

第一問題


如果「不想」,那根本不需要考慮「能不能」的問題;但覺得自己「不能」,則無法反過來說「我不想」,那是一種不誠實,刻意壓抑了自己的動機和渴望。
  
所以「想不想」是第一問題,「能不能」才是第二。
  
  
如果你知道你考得上,你選擇考嗎?如果會,表示害怕的是失敗,而不是不想,第二問題便是如何增加成功的機率,直到,你能知道「我考得上」,而不是欺騙自己說「我不想」
  
先承認「我想」,再來思考「能不能」,因為「想不想是第一問題,能不能才是第二」。
  
 
 

能不能


當然沒有人會天真到覺得:「一個人只要夠想就一定能」。也許某些激勵大師的課會出現「不能,是因為你還不夠想」,但那樣的無所不能嗎啡,雖然可以讓人熱血沸騰,通常持續不了太久,因為那並不真實。踩在不真實的軟泥上,無法給人真正的支持。
  
「能不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會卡在這裡,走不出去。
他們在內心的深處偷偷預設了一條隱藏信念:「成不成功是由某種不可抗力的因素所決定,是靠機率和運氣。」
  
為什麼?因為我努力過卻失敗了,所以代表努力並不能保證成果,證明:成功不能操之在我。這是一個過於簡化的邏輯,但很多人的確這麼相信著。
  
「能不能」的核心,真正要思考的是
1. 我如何幫助自己能?
2. 我怎麼評估?我怎麼知道我能?是否真的不可能?
  

相信 vs. 知道


我常跟學生說:靠實力考好的人,在考試前,就可以知道自己會考好,而不需要等到考完。
  
你問我:你怎麼知道一定會考好?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我指考英文選擇題只扣了3分 (有倒扣),但我當時不是「相信」我會考好,而是「知道」。我怎麼知道?「知道」是建立在客觀的評估上。我評估,如果我考卷上每個字都看得懂,我文章基本上就看得懂,問題基本上就會答對,而我寫了十多年的考古題,發現我三年背的超過7000字可以讓我在考卷上幾乎沒有生字,所以,我沒有「相信」我會考好,我是「知道」我會考好。這很誠實。
  
所以能不能的關鍵在於,「我們有多了解這件事的原理(Principle),並且熟練它」。到時候你也才能夠評估你是否要放棄。
  
「成不成功是由某種不可抗力的因素所決定,是靠機率和運氣」、「因為我努力過卻失敗了,所以代表努力並不能保證成果,證明:成功不能操之在我」,抱持著這兩個信念的人,通常選擇相信大部分的事,都像骰骰子一樣,沒有原理。一來,是不好奇事物的本質或不知道怎麼找原理;二來,找原理的人,會需要把失敗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我還沒有找到原理和方法」;但大部分的人會將負責視為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而寧願相信沒有原理。而最多的人,是因為失敗太多次了,心痛到怕了,只能選擇放棄。
  
「找原理」需要一些勇氣,而「找原理」,就是我們理工科在學校的訓練,所以讀書真的有用。
  
  

冒險 vs. 危險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事情背後都有個簡單的原理(沒有原理的事,通常我會選擇接納和欣賞),也不是說知道原理,就不會有風險。風險是一定有,只是成功機率會大很多,但還是需要冒險。冒險和賭博不同,冒險是一種承擔,賭博是盲目、隨機的嘗試。
  
如同我喜歡登山一樣。登山危險嗎?我的嚮導說,如果你不專心走的話,登山很危險;不過如果你小心走,登山很安全。所以,我們可以小心地走,來讓自己安全,並且享受旅程;如同我們小心和認真地評估,一步一步實踐我們的想要
  
  

為愛創造


最後,要不要冒險是一種主動選擇,它取決於,你想要的事情,對你而言有多重要?你多愛它?愛到你想要創造它的存在,並且願意承擔所有可能的結果,站在結果上,繼續創造。愛才是我們真正的動機;創造才是我們真正在做的事。
  
--------------------------------------------------------------------------------  
  
推薦:
關於冒險:《誰搬走了我的乳酪》、《反脆弱》
關於創造:《最小阻力之路》
  
Best wishes,
  
士瑋
  
  
#想與能 #第一問題 原理 #冒險 #選擇 # #創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