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是結論還是過程?

有時候會在台上,和學生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
回家的路上,總習慣再檢視一遍今天說話的過程....

我在課堂上所分享的,是個結論,還是過程?

學生聽起來的感覺可能會是什麼?
他們原本可能有什麼想法?
聽完之後,會有什麼新的想法?
我是權威和暴力嗎?
我有留給他們自己思考的空間嗎?

這過程有學習嗎?
還是又是一次知識的累積?


--------------------------------------------------------------


ex: 脫掉制服

想讓學生覺察人對於身分的認同和依附

一種說法是:「上大學後,你們應該要(在心理上)脫掉制服。」

其中背後隱含的意思便是:繼續穿著制服是不好的
如果有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應該避免的。

這句話是一個思想、一個新的標準和應該、一個新的制約
是權威的結論


換個方式:
「為什麼有人喜歡穿制服?」
「為什麼畢業了還喜歡穿制服?」
「穿著制服的感受是甚麼?每個人的感覺都一樣嗎?」
「它背後所代表的是甚麼?」

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
強調的是練習 "看見" 和 "覺知" 的過程

這是一個問為什麼、了解本質的行為
是個可以運用到其他主題的練習


-----------------------------------------------------------------


即使我心中有個思想的結果
在述說和說服的過程,也要多覺察語言的動機,
盡可能地開展過程和提供覺知
而非給結論和提供思想


謹記


from :  修改於三年前的教學記錄




















@中央尖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