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愛自己的練習

你感受到缺愛的痛苦,那痛,痛得令你極其難受、痛得讓你流淚。
你努力了很多,想讓自己變得不那麼依賴,
想說,如果沒有了需要,就不會那麼難受吧?
但努力最終只換來暫時的舒緩,痛苦依舊在。

你問我,這是不是因為不夠愛自己?

你問我,到底什麼是愛自己?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生命的目的


「我想要生活有些改變,但是我不知道到底要什麼。我要擴展,我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且,是的,我要金錢的富足和它帶來的自由。我想做一些重要的事,一些可以為這個世界帶來改變的事,但是如果你問我究竟要什麼,我只能說我不知道。你能幫我找出生命的目的嗎?」


「你的目的就是坐在這裡跟我說話,因為這就是你目前所在之處,而且就是你正在做的事,直到你起身去做別的事,然後,那件事又會變成你的目的。」


《一個新世界》艾克哈特‧托勒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王興洪

興洪是我大一的室友.... 跟大家說說他跟我的故事吧

他是個緬甸僑生,很善良,我喜歡聽他描述緬甸的人和環境。
因為緬甸那時還是軍政府(翁山蘇姬還沒被釋放),幣值也相當低,
所以他在台灣過得艱困,偶爾靠著親戚資助。

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念一點微積分(雖然他說他都看不懂),
就到學校的體育館打工,時薪109。我不知道他哪來的毅力? 尤其是冬天。
我們總是吃著宿舍最便宜的自助餐,
很知足地聊聊今天有哪些(比較)"好吃"的菜,
我記得他的笑容,總是那麼地真心和滿足。

不過也是有難過的時候,
他和我們另一個緬甸室友(一間四人),每逢期中期末考就開始焦慮,
焦慮的強度就像把整個房間充滿瓦斯,只要點個小火,就會大爆炸般。
我完全可以想像他們面臨的困難:
只在台灣念了一年僑校的英文,就要跟我們這些經過大學指考洗禮的同學,
一起讀原文的微積分、普物、普化...,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不斷地問問題,熬夜狂K,費了好大的勁,只求成績過關,不要被當,
因為,如果被二一了.... 就得回緬甸。
將心比心,這處境誰能不焦慮呢?

大學生的寒暑假是最自由快樂的,那是旅行的季節;
但他們的寒暑假卻有不同的意義,他們總是在打工,
因為必須為了下學期的學費而努力。
晚上回宿舍,我問他們今天去哪裡了,怎麼流滿身汗?
他們說,去工地,工地好賺一天三千。
他們身上日漸結實的肌肉,反映著內心靈魂的堅毅。

升大二以後,宿舍要重抽,我們也就分道揚鑣了。
材料系和機械系同在工學院綜合大樓,
只偶爾遇見時,會問問他過得好不好?
我忙碌著我的大學生活。

過了很久很久,我記得好像是大四畢業的前夕,
有次他主動找我,晚上我們坐在總圖前的階梯上話家常、敘舊,
直到最後夜深了,要離別前,他才勉為其難地跟我說,
他遇到困難了,需要幫忙,否則這次可能就要回緬甸了。
我明白,他是遇見多大的難關才對我開這個口,
我跟他說我會想辦法,一定會幫忙到底,不要擔心。
他才彷彿卸下大石,跟我娓娓道來。
原來這幾年,工作難找,親戚也沒辦法一直資助他,
他為了賺錢,什麼工作都試了,甚至還賣過淨水器,最後找不到人買,
只好硬著頭皮找學校的教授,而他的導師也真的跟他買了。
他說的輕鬆,可我當下聽了心裡是很不捨。

糗的是,原來我也不夠,結果還硬著頭皮跟老妹和老爸借,
雖然被念了一下,但他們還是借了我,也就完滿了這件事。
我跟他說,不必還我這個情,但他畢竟是個守信的人,
最後還是全數還我,還送我一本精裝本的哲學書。
雖然我不喜歡那個作者,可我明白他的心意。
離別前聽他說,他有個朋友在拍電影,找他當男主角,
我沒多問,只祝福他。

這幾天,《冰毒》獲獎的消息傳回台灣,
當我知道《冰毒》是緬甸導演和演員時,就有預感,剛看了這則新聞,才確定是他。

我寫下這些往事,不是想說我自己,而是覺得生命的機緣很微妙。

我們永遠無法預測生命最終會走到哪裡,即使他此刻正處於最黑暗的時候,
所以在那之前,我們可否總是保留著機會給任何一個生命,
不為了任何回報,只因為每個生命都有無限的可能。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好人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你是一個好人嗎?」

小時候的我也許會跟你說:
當然阿,像我這種從小到大愛讀書、有禮貌、不占人便宜、有正當興趣、
還很熱心助人的人,簡稱就是溫良恭儉讓,當然是個好人啦 !
那些會抽菸、喝酒、吃檳榔、吸毒、刺青、打架、偷東西、犯法的人,
才是壞人啦 ! 我跟那些他們根本就是不一樣的人,我怎麼可能會是壞人呢?

我和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


----------------------------------------------------------------------------


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一些原因,
讓我對邪惡非常地好奇,於是我開始研究惡和暴力。

而當我了解越了解"惡",就越覺得,原來當一個善人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
善,需要很多的知(瞭解暴力和野心的結構) 和 勇氣 (為不義發聲)
相反的,惡,常常"只"是無知和服從所造成的。

我發現其實自己從小到大的乖,也造就了習於無知和服從,
不小心成為了權力和利益結構中的一份子,傷了人都還不自知,
原來惡和暴力就在我的心裡。

原來我和那些我以為的壞人,根本就沒有太大的差異。


------------------------------------------------------------------------


如果你現在再問我:「你覺得你是一個好人嗎?」

我會回答:「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在每個需要抉擇的當下,我是不是都有足夠的勇氣和智慧,
我是不是都能有意識地選擇去知道和為正義發聲,
我只是這麼期許著,期許著平凡的自己。」


-----------------------------------------------------------------------------------------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找到另一半,找對另一半

一個人往內求會不斷聚歛問題
一個人往外求會不斷擴張需求 永無止盡


也許
減少渴望 我們可以不需再這麼辛苦的尋尋覓覓 不斷嘗試不斷的學習


如何減少渴望呢?
惟有對自己越自信 對他人的需求要求自然會降低
惟有對自己越滿意 想要的會越少 能給的就越多


當您成為一個圓滿而完整的人
您自會吸引一個圓滿而完整的人 到您的身邊來


祝福天下有情人 終成眷屬



《心經典》◎Emily


















2014年2月7日 星期五

找工作與生存焦慮

朋友的文章,轉貼是給自己看的。
很貼切也很真實,每次看,都覺得被觸動到。

-------------------------------------------------------------

◎Egg
Jan 09 Mon 2012

畢業後的人生煩惱之一,絕對包含找工作,
比找工作更困難的,是知道自己想做些什麼,
如果能看清楚,專注在尋找與嘗試真正想做的事情,
那找工作這檔事,就會比較讓人不焦慮,
因為賺多少錢不過是附加的價值。


這樣的說法或許太理想主義,
雖然,
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成長背景也帶來不同的價值觀,
但是追求自我實現的念頭絕對在馬斯洛之前就有了,
他在創造理論的同時,
身邊不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賺錢精力憔悴,嘖嘖地說自我實現是那檔閒人才能追求的。


哪一種生活方式,都只是選擇罷了,
當然,還有看不到的,影響選擇的背後因素,
像是身邊的人,成長的經歷,原生家庭的環境等等,
這些不只影響選擇,也影響人面對工作焦慮的程度。


***


這個社會和父母輩的價值觀,都普遍讓人焦慮,
我在學著不焦慮。
還有看到別人焦慮的時候,不要焦慮。


關於逃離焦慮,首先最重要的還是要打開range,
和走路環台的駿武小寶家在總統府前道別後,
我們隨口討論:
這四歲小孩真好,他長大之後可能會忘記他看過的景色人物,
但是他必定會記得台灣的溫情,和父母給予那麼大的range,
有這個range,
他就不會去自殺,不會自我設限,
不會覺得找不到工作,不會覺得一定得怎樣才可以過活,
不會只有台清交才是學校,不會覺得同性戀是異數,
不會覺得遊民該被潑水,不會含淚也選擇得要蓋核四。


***

另外,不知道有沒有說過,
這五、六年來工作經驗,我發現104上面的職缺似乎都不是給人做的。
104的職缺可以賺點錢,賺點經驗,但對於文科出身的人,
104上的工作,都是給螺絲釘做的,
(理科也許也是,只是收益性較大,材質較昂貴的螺絲釘)
過少的薪水,過長的工作時間,
不知道畢了業在求職的,80年代出生的大孩子們,有沒有機會意識這一點。


那麼工作在哪裡?
工作在生活中,在你心裡。


你認識了誰,誰又介紹了誰,
誰覺得你的特質很適合去誰的公司做點什麼,你就去上班了,
你上了什麼課,發現自己原來頗喜歡擅長做什麼,
發現做什麼原來和什麼連結在一起,就可以賺到錢,也絕對會比22k多,
你迷上了新的東西,也許是騎車爬山看漫畫算塔羅牌或是衛生棉條,
然後,不知不覺有了種敏銳度和人脈,轉幾個彎,就開始在工作了。


如果你相信這一點,然後沒什麼負債,日子過得去過得去,
那麼焦慮會少一點,工作會好找一點,人生應該可以快樂很多。

更何況,與無常的人生相比,
真不知道是喜歡的工作先到,還是人生終點先到哪。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犧牲

其實愛情並沒有要我們

為了誰    犧牲自己






















@幾米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是結論還是過程?

有時候會在台上,和學生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
回家的路上,總習慣再檢視一遍今天說話的過程....

我在課堂上所分享的,是個結論,還是過程?

學生聽起來的感覺可能會是什麼?
他們原本可能有什麼想法?
聽完之後,會有什麼新的想法?
我是權威和暴力嗎?
我有留給他們自己思考的空間嗎?

這過程有學習嗎?
還是又是一次知識的累積?


--------------------------------------------------------------


ex: 脫掉制服

想讓學生覺察人對於身分的認同和依附

一種說法是:「上大學後,你們應該要(在心理上)脫掉制服。」

其中背後隱含的意思便是:繼續穿著制服是不好的
如果有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應該避免的。

這句話是一個思想、一個新的標準和應該、一個新的制約
是權威的結論


換個方式:
「為什麼有人喜歡穿制服?」
「為什麼畢業了還喜歡穿制服?」
「穿著制服的感受是甚麼?每個人的感覺都一樣嗎?」
「它背後所代表的是甚麼?」

這是一個開放的問題
強調的是練習 "看見" 和 "覺知" 的過程

這是一個問為什麼、了解本質的行為
是個可以運用到其他主題的練習


-----------------------------------------------------------------


即使我心中有個思想的結果
在述說和說服的過程,也要多覺察語言的動機,
盡可能地開展過程和提供覺知
而非給結論和提供思想


謹記


from :  修改於三年前的教學記錄




















@中央尖溪

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自由的代價是允許自由


如果我想要從與妳的糾纏中得到自由

我必須允許你完全地自由

這意思是你可以自由地同意我或不同意我

你可以自由地喜歡我或不喜歡我

你可以自由地愛我或恨我

你可以自由地接受我或拒絕我



《回到當下的旅程》李耳納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學習的價值

學習的價值在於,

在認識知識的歷程裡,

同時認識被野心和恐懼驅動、操控的自我,

並且試著跨越之,而成為真正自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