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愛的沉思 - 1

2011.10.14

============================================

尊重的意義 是自由
不尊重意味著控制

開放和安全是一體的兩面
你不能對我開放 是因為有什麼擔心呢?

-------------------------------------

如果關心 無法讓人學得溫暖和支持
而是壓力和愧疚
那這還叫關心嗎?

---------------------------------------------

表達真實的情緒和感覺  比尊重重要
如果兩個人相敬如賓 
但說出來的話語 卻貼不到對方和自己的心
這樣的話語 有何意義?

我感覺故我在

----------------------------------------

真切的愛 是一把利刃
它輕柔地割開我的傷口 
流出黑色的嫉妒和自卑感

------------------------------------

不被愛的時候 還能去愛
真是困難呀!

--------------------------------------

沒有任何人有義務來愛我
任何我曾領受過的愛 都是恩賜

她沒有義務愛我
任何我曾有過被愛的感覺 都是恩典呀

------------------------------------------------

善解而且諒解是愛的必要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抉擇與自由

《活出意義來》

◎ 弗蘭克 (Viktor E. Frankl)


p.87

摘錄 -〈抉擇與自由〉


在集中營待過的我們,都還記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間安慰別人,並把自己僅餘的一片麵包給別人的人。這種人或許寥如晨星,卻已足以證明: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惟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每個日子,無時無刻不提供你抉擇的機會。而你的選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於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也恰恰決定了你是否將因自願放棄自由與尊嚴,而淪為境遇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俘虜。


即使像睡眠不足、缺乏食物,和繁重的精神壓力等這些情境,可能使人聯想到營中人非以某種方式來反應不可,但若分析到最後,我們卻可以發現一個俘虜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實在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係環境因素使然。因此,任何人就是處在這種情境下,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麼樣子。即使是置身於集中營,他仍可以保有他的人性尊嚴。

------------------------------------------------------------------

  忙碌而積極的生活,其目的在使人有機會了解創造性工作的價值;悠閒而退隱的生活,則使人有機會體驗美、藝術,或大自然,並引為一種成就。至於既乏創意、又不悠閒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機會提升其人格情操,並在備受外力侷限的情境下選擇其生活態度。


集中營俘虜雖與悠閒的生活和創意的生活無緣,但人世間有意義的,不只有創意和悠閒而已。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無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並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鬥爭中,他很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捨,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